“網易有道”啟動赴美IPO,“網易教育”的上市故事會怎麼講?

本文來自 36氪。

36氪獨傢獲悉,網易(NTES.US)旗下教育事業部"網易有道"已經啟動赴美股IPO,目前正在跟兩傢知名承銷商進行相關洽談合作。36氪就此事向有道求證,有道表示,目前不做相關評論。

如果有道IPO成功,這意味著:

對內,剛剛整合瞭網易其他教育相關業務的網易有道,將作為"網易教育"整體分拆,在電商、音樂業務之前第一個上市,這對網易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對外,在BAT等紛紛佈局在線教育的互聯網巨頭中,網易的教育業務將最先"上岸"。

在線教育在經歷從"高燒"到"降溫"的幾年時間裡,51talk、英語流利說、新東方在線等先後上市。而在教育這條路上的探索,網易有道已經走過瞭12年。

這一次,有道的上市"故事"會怎麼講?

為何此時啟動上市計劃?

2018年4月,網易有道宣佈完成由慕華投資領投、君聯資本參投的首輪戰略融資,投後估值達到11.2億美元,直接晉升為在線教育獨角獸。同時,有道也成為繼網易雲音樂、網易味央之後,網易公司第三個獨立融資的事業部。在當時的融資發佈會上,周楓曾透露,網易有道未來不排除直接上市。

今年年初,網易總裁丁磊將"遊戲、電商、教育、音樂"作為網易的四大戰略公開提出,"教育"第一次被納入集團層面的大戰略當中。隨後,原本隸屬於網易杭州研究院、擁有網易雲課堂和MOOC等產品的網易教育產品部剝離出來,與網易有道進行業務合並。

這次戰略目標的確立和業務調整,被看作是網易自2019年起押註教育的決心。至此,網易有道被認為開始代表整個網易"教育"。伴隨此次上市計劃的啟動,此前一系列資產合並重組的動作,更像是在為上市前做準備。

輿論場方面的準備似乎也早已開始: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網易有道的對外宣傳明顯增多,此前一向低調的有道,開始出現在各個教育大會、榜單當中。啟動IPO後,網易有道進入靜默期,基本不再對外發聲。

關於此時啟動上市,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就有道本身來說,有道精品課的業務增長迅速,教育產品矩陣快速拓展,有道正處於一個快速成長期,上市時機成熟。

另一位熟悉網易整體業務的分析師,則從網易的業務佈局方面給出瞭一些觀點:和15、16年網易的"黃金時代"相比,如今,網易公司的業務增速有所放緩。從財報來看,網易的主營業務始終依賴遊戲拉動,電商、音樂等新的業務雖然不斷冒出,但並沒有帶來太多的收入增量。

而有道近幾年在營收上實現瞭快速增長,這給網易註入瞭一些強心劑,並且有可能成為繼電商之後、網易的下一個支撐點。

當然,過早上市對於業務可能產生的影響也不言而喻:不再有戰略隱蔽期,關鍵數據透明化,盈利壓力增大。一位二級市場分析師認為,還處於高速增長初期的公司不會太著急上市,選擇盡快上市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對未來預期的下調。整個在線教育、尤其是K12賽場的競爭日漸白熱化,"燒錢"大戰還將繼續,有道如果想和學而思網校、猿輔導、作業幫等持續競爭,可能會選擇去二級市場擴充糧草,打好這一仗。

還有一些觀點認為,上市本身或許並不需要做過多解讀。一位前有道高管表示,網易在戰略上一直鼓勵旗下業務分拆獨立;就有道來說,由於核心團隊整體較為穩定,如果業務發展進入正軌,對於老員工來說,變現是一個自然的交代。

有道成功上市的資本有哪些?

啟動上市流程和上市成功是兩碼事。

現階段來看,有道已經準備好瞭三樣東西:

獨立的架構、不錯的財務數據、一個make sense的好"故事"。

有道雖然歸屬網易旗下,但最初便以一個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尤其在商務能力方面,據一位內部員工介紹,相比於網易其他事業部,有道很早就建立瞭獨立的銷售團隊,在商務變現、用戶變現上已經積累瞭很多經驗,整體在收入的增量上較為可觀。

反映在財務數據上,據公開資料:

網易有道全平臺目前的用戶數量超過8億,日活躍用戶數超過1700萬。第一大用戶量產品"有道詞典",今年年初用戶量超過7億。內容產品方面,2017年,有道精品課營收同比增長530%,註冊學生數超過300萬。2019年,課程收入在總營收的占比超過50%。

此外,36氪在此前與有道的交流中還獲悉,今年有道K12業務"春續暑"的續報率平均超過50%,學員數預計超過50萬人,但關於營收規模,有道始終未作披露。

如果數據真實,這意味著有道K12直播大班課的模式跑通、或已產生規模化的營收,對於相對以工具類產品為拐杖的有道來說,教育內容業務的財務數據具有重要意義,也成為有道上市非常重要的一個籌碼。

除瞭課程收入外,工具廣告、智能硬件售賣也為有道營收做出瞭貢獻。據資料,有道截至目前的產品矩陣,包括:

工具——有道詞典、有道翻譯官、有道雲筆記、有道數學、有道樂讀、有道口語、有道作業寶;

內容——有道精品課、有道數學、有道少兒英語、有道閱讀、有道編程、有道考神、實用英語;

硬件——翻譯蛋、智能答題版、有道詞典筆、有道翻譯王pro、智能筆、有道口袋打印機 。

當有道從工具、到內容、硬件的體系都逐步清晰,一個"TEACH"的故事準備好瞭。

有道的上市“故事”會怎麼講?

2018年4月,網易有道CEO周楓在首輪戰略融資發佈會上宣佈瞭"TEACH"戰略:

“T”-Tools,學習工具;“E”-Educator,教師;“A”-AI,人工智能;"C"-Content,課程內容;"H"-Hardware,智能硬件。

TEACH?的內在邏輯是:

工具類產品、尤其是詞典幫網易帶來瞭8億用戶。把這幾個億的用戶先圈起來,有道的所有工具類產品和內容之間就可以相互導流、實現流量變現;再加上網易旗下的其他業務,如網易考拉、雲音樂等都在持續為有道導流,有道就有可能比其他在線教育公司,最先圈起自己龐大的用戶群。

所以理想狀態下,矩陣的協同效應是:

優質的師資教研(T)保證課程內容(C);學習工具(T)帶來龐大的用戶基礎、作為付費課程內容的流量入口,降低獲客成本;人工智能(A)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智能硬件(H)作為增值服務,提高續費和用戶黏性。

目前,還沒有一傢在線教育公司能夠形成如此龐大的產品矩陣。

產品矩陣對於在線教育的意義有多大?

一方面當然在於“用戶池”,另一方面,在線教育的核心問題在於:獲客,轉化,留存。在線教育發展至今,超高的獲客成本依然難下。那麼,如果工具和硬件作為“入口”,就有可能成為降低獲客成本的一種手段。之前有道曾經嘗試過,讓用戶填寫詳細的信息和數次考試成績,就免費送一個小硬件。再加上,工具和硬件本身也可能提高活躍度、優化學習體驗,進而拉留存。

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於:

有道的工具是否能夠真的為內容導流?TEACH的產品“矩陣”能否真正長成“生態”、生態能否真的產生日活和轉化?畢竟在線教育領域,工具到內容的轉化效率還沒有被驗證。

也就是說,有道詞典的8億用戶,有多少能夠轉化成課程產品的付費用戶,不同類型的課程產品之間能否高效導流,是有道商業模式能否真正「轉起來」的關鍵。

K12的本質是回歸“內容”,在線教育已經進入產品力競爭的時代,而“產品思維”一直是網易的基因。

這方面,有道似乎一直在努力。周楓在公開采訪中強調,在這個TEACH的戰略中,A(人工智能)和H(智能硬件)都是為瞭加強C(內容)。想要進入教育領域的互聯網公司都也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終歸不是流量的玩法,所謂的“互聯網打法”隻能是錦上添花,回歸教育的本質,才是王道。

丁磊曾說,網易是個聯邦制公司,你很難說各事業部之間出於什麼明顯的戰略協同。放在網易的教育版圖裡,不論是工具、內容還是硬件,都很難說,是出於某種縝密的戰略規劃。周楓曾表示,有道每一樣業務剛開始的時候都看似沒有聯系,但每一樣都服務於用戶的需求。

從最初的詞典、到精品課、再到一系列教育工具和內容,有道產品矩陣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串成瞭一個“TEACH”的故事。“the dots will be connected”,這可能就是網易有道自然生長出來的商業邏輯。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