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調查將摧毀蘋果(AAPL.US)等美國科技巨頭?

追蹤報導“騰訊美股”。

近日,各大科技巨頭似乎已經成為瞭監管機構集火的對象,讓不少投資者憂心忡忡,但是有媒體卻刊文指出,大傢的擔心很可能已經過頭瞭。

當下,美國聯邦政府看上去似乎是要對各大科技公司的競爭實踐來一場協同大動作,受此態勢打壓,上周一的交易日當中,蘋果、Alphabet、亞馬遜和臉書四隻股票均告大跌,市值合計損失1300億美元以上。科技股指標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當日也因此下跌1.6%。

多傢媒體都報道稱,聯邦貿易委員會將負責對亞馬遜和Facebook的監管,而司法部則將主導對蘋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調查。

至上周結束,亞馬遜、蘋果和納指均扭轉頹勢而收高,但是Facebook和Alphabet的當周跌幅依然超過2%。無論如何,周一交易日的拋售都是不可忽視的,說明投資者對監管問題的擔心是實實在在的,相關報道短期內還將繼續占領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

可是,這些還不足以成為將每一條監管相關報道都放在顯微鏡下的理由。站在投資者的立場上,更應該將這些股票價格的波動視為一個機會,讓自己可以退後一步,好好審視一下這些公司自身的優勢所在。聯邦政府的監管行為真的足以影響到這些科技巨頭的經濟和商業模式嗎?

不難理解,這些公司自己並不願意明確回答相應的問題。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都拒絕瞭媒體就卷入反壟斷問題的可能性發表評論的要求,谷歌方面則幹脆沒有任何回應。司法部的發言人稱,該部“對於所謂調查的存在與否既不證實,也不否認,更談不上發表評論”瞭。聯邦貿易委員會則與谷歌一樣沒有回應。

投資者當然有理由要求瞭解到更多。那麼,不妨從最關鍵的一點說起——這些公司被拆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風險投資巨頭Andreessen Horowitz是Facebook的投資方之一,還投資瞭近期炙手可熱的Pinterest和Slack Technologies等,該公司執行合夥人庫珀(Scott Kupor)一語中的:“對於這些反壟斷機構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在於,他們無法證明消費者的利益正在受到明顯的損害。從消費者效用角度著眼,並不能發現Facebook、谷歌、亞馬遜和蘋果正在壓制競爭的清楚跡象,也不能明確地認定他們提高瞭價格。”

事實上,對於消費者而言,Facebook和谷歌的服務基本上都是免費的。甚至,人們還可以說,如果沒有亞馬遜對電子商務市場的開發,大傢身邊各種商品的零售價格原本會比現在更高才對。

“如果有人認為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過去十年的作為對消費者構成瞭損害,那麼隻能說這種想法可笑之極。”互聯網行業研究老手、加拿大皇傢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馬哈尼(Mark Mahaney)表示,“在我看來,這些企業是為消費者創造瞭巨大的便利,幫他們節省瞭不菲的財富,讓他們得到瞭大量的好處。”

以下就是媒體對幾大科技巨頭面對的監管,尤其是拆分風險的具體分析。

蘋果(AAPL.US)

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不久前就明確表示過,該公司在其相應的市場上根本就不居於壟斷地位。接受CBS采訪時,他說:“我們的份額要小得多。在任何一個市場上,我們都不具備統治性地位。”

各種數據也證明瞭庫克絕非信口雌黃。比如,eMarketer的數據顯示,2018年,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上,iPhone的份額隻有45%。

不過,要瞭解蘋果的市場權力到底有多大,單單看硬件銷售數字似乎還不夠。比如,不少分析師都曾經提到,如果蘋果受到瞭反壟斷調查,那麼十有八九是與其App Store有關,後者幾乎對所有在這裡出售的app都收取30%的傭金。

不過,哪怕是在最糟糕的結果之下,哪怕App Store成為瞭監管部門打壓的目標,蘋果整體所受到的影響,或者說蘋果股價的下跌空間依然將是很有限的。根據Cowen的估算,這一app店面在蘋果總銷售額當中的貢獻隻有大約5%。

本月早時,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赫伯蒂(Katy Huberty)曾經做過一次專門的研究,結論是,如果蘋果被迫將App Store收取的傭金降低一半,則對於股價的消極影響可以折合為每股13美元,也就大致相當於當前價格的7%。如果真的發生這樣一幕,當然不會是股東們喜聞樂見的,但是這顯然也絕非世界末日。

事實是,蘋果也可以拿出充分的理由為自己辯護,比如他們可以說,哪怕是在這樣的收費結構之下,App Store在這十年間還是幫助大幅度推動瞭科技創新。如果沒有這些app分銷渠道的幫助,那些初創企業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達到必需的用戶規模的。

“如果將iPhone視為一個平臺,那麼無可置疑,如果沒有它,我們就不會有過去十年裡那麼多的創新。”庫珀舉例道,“優步、來福車、愛彼迎……這些都不會存在,不過,事實就是,現在全世界有50億人都隨身攜帶著這樣一部超級電腦。”

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US)

谷歌是否具備統治性地位,這要看你如何去定義——對於反壟斷案件的結果而言,這一細節經常是決定性的。誠然,谷歌在互聯網搜索引擎市場上是遙遙領先,但是在數字廣告方面,他們卻不得不面對著臉書和亞馬遜的強勁競爭。

同時,從廣告市場的宏觀角度看,互聯網廣告還沒有成為大頭。MoffettNathanson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數字廣告總營收為880億美元,而傳統廣告為1270億美元,前者在整個廣告市場的占比隻有41%。

“就谷歌而言,他們在搜索方面占據統治地位毫無疑問,但是在整體廣告市場上,他們根本談不上壟斷。事實上,來自Facebook的競爭壓力正不斷增大。”Baird互聯網分析師塞巴斯蒂安(Colin Sebastian)如是說。

IDC的數據顯示,全球層面而言,谷歌2018年在數字廣告市場上占據瞭大約42%的份額,而Facebook是20%。與此同時,Gartner的數據則顯示,現在大約55%的消費者,其網絡產品搜索都是從亞馬遜,而不是搜索引擎開始瞭。事實是,聯邦貿易委員會對谷歌搜索引擎的調查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瞭,上一次為時十九個月的調查結束於2013年,之後委員會沒有采取任何法律動作。

Evercore ISI分析師裡皮(Kevin Rippey)在研究報告當中寫道:“對於谷歌的其他各種輔助業務,我們認為監管導致公司整體風險增大的可能性也非常有限。”

裡皮舉例說,谷歌的Play Store也可能受到類似於蘋果App Store的調查,但是Play Store對於公司總市值的影響力也不過隻有5%而已。

亞馬遜(AMZN.US)

對於亞馬遜的地位而言,定義依然是個關鍵詞。他們在美國的線上零售市場存在感十足,但是如果放到整體零售市場上,則他們的分量就很有限瞭。據EMarketer估計,2018年當中,亞馬遜占據瞭全美電子商務銷售額的37%,但是在全美總零售銷售額當中,他們的比例就戲劇性地降至3.5%。

塞巴斯蒂安評價道:“顯然,亞馬遜並不構成壟斷,他們的規模隻有沃爾瑪的一半。”

因為在自傢的電子商務市場當中銷售自有品牌產品,和其他賣傢競爭,亞馬遜近期以來受到瞭不少政治人物的抨擊。不過4月間,該公司曾經澄清過,自有品牌產品在他們的銷售額當中隻有1%的占比。他們還說不會利用任何賣傢的數據來幫助開發自有品牌產品。

隻不過,自有品牌問題確實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麻煩節點。事實上,那些大零售商幾乎都高度依賴自有品牌,後者在他們銷售額當中的占比基本上都達到瞭兩位數。並且自有品牌的誕生讓消費者得到瞭實惠,因為前者的價格往往都低於那些大牌子的商品。

Facebook(FB.US)

近年以來,因為有害內容監管和用戶隱私保護方面的問題,Facebook已經成為瞭眾矢之的。在這些問題上,他們可說是難辭其咎。隻不過,這些顯然和壟斷與否全無關系。事實上,聯邦貿易委員會已經在就侵犯用戶隱私權問題對他們展開調查瞭,而該公司也準備好瞭30億美元現金,以便應對可能遭到的罰款。

不過,從股價的暴跌看來,真正讓投資者高度緊張的,應該還是該公司被拆分的可能性。

塞巴斯蒂安直言:“拆分簡直是核彈級別的選項,雖然投資者和財經媒體都在討論,但是真正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很小。”

隻不過,再小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Rosenblatt Securities分析師澤古托維茨(Mark Zgutowic)估計,如果Facebook被迫將旗下Instagram拆分,則由於運營遭到的影響,公司股價可能損失10%。

其實,歷史已經證明,對於所謂反壟斷行動,投資者大可不必過於恐懼。不少時候,政府都會在法庭環節失敗,比如司法部試圖阻止AT&T收購時代華納,或者試圖拆分微軟未果等都屬於這種情況,還有不少時候,他們也隻能滿足於不痛不癢的和解協議,這方面的例子之一,就是2017年歐洲委員會針對Alphabet的行動最終也隻換來瞭一筆罰款,而後者隻相當於Alphabet年度凈所得的不到三分之一。

Alphabet自己的舉動也說明,該公司並不是特別擔心。上周四,谷歌宣佈瞭斥資26億美元收購數據分析公司Looker的交易,而這交易也需要等待監管部門的批準。顯然,谷歌對獲取批準有著充分的信心。

投資者真正應該去研究的,其實是企業的基本面和股票的價格,而不是監管風險。

從這個角度看去,Facebook和Alphabet可能該算是最優之選。目前,兩者的價格都大致相當於未來十二個月盈利預期的21倍左右,估值合理,同時,拜整個廣告市場向著數字廣告不斷傾斜的大趨勢下,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他們都將繼續保持兩位數的成長速度。

與他們不同的是,蘋果和亞馬遜則正在面臨核心業務成長減速的挑戰。

3月間,有媒體刊文指出,在服務領域一些不盡人意的情況發展下,蘋果股東可能還是兌現一些利潤為好,因為伴隨投資者重新審視iPhone業務的式微,該股2019年開年以來的漲幅可能會損失掉一部分。

亞馬遜的線上店面銷售額,即那些直接賣給消費者的商品,公司原始成長策略的第一驅動力,在第一季度的增長速度隻有12%,而2017年底時還曾經超過20%。與此同時,亞馬遜的股價已經接近未來十二個月盈利預期的56倍,意味著留下的糾錯空間是極為有限的。

或許有些人註意到瞭,在大傢耳熟能詳的所謂科技股五巨頭FAANG當中,有一隻是沒有卷入反壟斷調查報道的,這就是奈飛。於是乎,奈飛在上周上漲瞭超過5%,也就不難理解瞭。

然而,今年晚些時候,來自迪斯尼流媒體內容的競爭壓力就會陡然增強,而奈飛當前的前瞻市盈率已經高達84倍這麼誇張,更意味著市場對他們的判定已經近乎完美。

奈飛可能不會遇到反壟斷風險,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投資者過度擔心反壟斷風險,就可能造成他們忽視瞭奈飛的其他問題,而最終因此遭受損失的,還將是他們自己。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