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報導“商業地產頭條”,作者米婭。
時下中國,超市也瘋狂。隻不過,各有各的“瘋法”。
凌晨5點,一眾粉絲排隊為“窮人超市”阿爾迪(Aldi)吶喊;而同樣等待掌聲的,還有美國最大倉儲式會員制零售商Costco(COST.US)。
Costco與沃爾瑪(WMT.US)的山姆會員店,同於1983年誕生。在美國,前者力壓後者。現在,Costco從美國追到瞭中國,沃爾瑪淡定不瞭。
畢竟,57歲的沃爾瑪,在中國熬瞭23年,歷經大賣場失落、電商不順,才剛剛開啟山姆會員店春天。
可這個春天,能燦爛多久呢?沃爾瑪有機會扳回一局麼?
中國夥伴助攻,隱憂伏筆
1995年-2003年,外來零售在華異常活躍。
乘著改革開放、WTO、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觀念轉變東風,以傢樂福為首,沃爾瑪、麥德龍、萬客隆等商超先後進入中國。
北上廣是它們中國首店落地的熱門去處,隻有沃爾瑪選擇瞭新興城市——深圳。
彼時政策規定,外資零售公司要進入中國市場,必須和中國公司合作。沃爾瑪選擇瞭印力的母公司深國投。
二者成立合資子公司“深圳沃爾瑪珠江百貨有限公司”。沃爾瑪控股65%,深國投控股35%。
以深國投為跳板,沃爾瑪在華拓店順風順水。基本路徑如下:深國投拿到低價地,以沃爾瑪為主力店規劃和建設購物廣場,並給予其10~20年的優惠租金。
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一站式大賣場體驗、世界500強光環,各地政府紛紛敞開大門邀請沃爾瑪入場。
至2004年中國零售業全面開放,沃爾瑪的中國門店數已達43傢,占亞洲門店總數的72.9%。其在中國的規模排名,僅次於傢樂福56傢、易初蓮花44傢。
中國業務的成功,拉高瞭沃爾瑪全球成績單。年報顯示,1996年沃爾瑪凈銷售僅為9300萬美元,到瞭2004年,這個數字已飆升至2800億美元,增長3000多倍。
沃爾瑪中國兇猛,離不開背後成熟經驗的支撐。
通過執行工廠直采,沃爾瑪降低成本2%~6%;圍繞配送中心進行門店擴張,保證配送輻射300~500千米范圍;標準化的采購、配送、物流、倉儲全供應鏈和成本控制,快速復制門店,實行“買貴瞭補差價”策略。
來源:沃爾瑪官微
可當外資商逐步邁過試探期,轉而高速擴張時,沃爾瑪的隱憂也來瞭。具體表現為: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讓它的中國夥伴深國投產生疏離感,影響快速擴張;
過份倚重合作夥伴的輕資產模式,使其自身抗風險能力弱;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賣場的高租金模式,弊端漸顯;
外資商超紅利不再,應對宏觀危機,笨重難掉頭。
2006年,深國投易主華潤集團,更名華潤深國投。這一動作的結果是,沃爾瑪徹底失去瞭中國合夥人。2015年,為剝離“非金融”資產,華潤33.35億將手中35%的沃爾瑪股份全部轉讓。
雖然這年,全球總裁兼CEO董明倫立下的flag是年內增30傢店,但最後僅開出瞭4傢,甚是慘淡。
除瞭失去深國投這一臂膀外,拖慢沃爾瑪開店速度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自2012年開始的電商大潮,來勢洶洶。
對抗電商,愛恨交加
2012年,實體零售商業陷入一片哀嚎。當年,電商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8.1萬億元。B2C電商格局初成,天貓占比56.7%,京東占19.6%,唯品會占1.4%。
從PC、移動互聯網,再到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電商一直在換馬甲,但威脅從未停止。大賣場模式老化、效益低下、不適應新興消費趨勢,沃爾瑪的問題無處掩藏。
坐以待斃,顯然行不通。其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大幅調整大賣場門店,押寶電商業務。
在這一階段,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兼CEO的位子,成瞭最燙屁股的板凳——九年五次換帥,幾乎全是外國臉,落入外資巨頭中國化難題“圈套”。
2012年2月,走馬上任的高福瀾,開啟瞭沃爾瑪“一邊瘋狂開店,一邊瘋狂關店”的進程。在其任期內,沃爾瑪年均開店27傢,關店12傢;年凈增門店從25傢下滑到9傢。
柯俊賢於2014年接任,繼續推行優化門店戰略,2年半後以“最短命CEO”離崗。而當氣重現換上亞洲面孔的掌舵者陳文淵後,關店步調依舊不減。
2019年,沃爾瑪門店數首次出現負增長,前6個月關店11傢,開店僅2傢。
註:2019年數據采集至1~6月
以近三年的開關店數據為樣本,商業地產頭條分析發現,沃爾瑪重點收縮華東區域,共關閉35傢,占總關店數的53%。其中以二線城市最集中,關店總數為15,占43.9%。
這是由於華東區域零售商業環境更成熟,更早進化到瞭華潤系、永輝系、盒馬系等所把持的精品零售業態。
同時,新店戰略則轉向華南(42%)和西南(31%),靠近深圳大本營,便於各方資源聯動。
而在開店上,二線城市新開門店占比45%,四線城市占比35%。
除瞭調整門店,不想被電商淘汰的沃爾瑪,親自做瞭電商。
早在2000年,沃爾瑪和山姆會員店的電商平臺已在美國上線,當年財報寄予厚望,“將提供更大的銷售增長、更可觀的利潤和股東價值”。
雖效果難及預期,沃爾瑪選擇繼續下去。2010年至今,其在全球進行瞭26起關於數據、物流、電商品牌等領域的收並購,比如Jet.com、1號店等。
“買買買”獲得瞭回報。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數據顯示,沃爾瑪2018年電商銷售額增長近33%至278.1億美元,僅次於ebay(363.4億美元)和亞馬遜(2825.2億美元)。
可中國畢竟不是美國,阿裡們的電商生意早已風生水起,而沃爾瑪始終沒能破繭成蝶。
山姆會員網上商店2010年中國上線。次年5月,沃爾瑪投資1號店,並在2015年全資收購瞭前者。
尷尬的是,沃爾瑪雖保留“1號店”之名,卻將大賣場式的業績考核指標、廠商管理、商品毛利以及市場推廣都嫁接過來,導致團隊內部磨合諸多不順。
陳耀昌掌權下,1號店“沃爾瑪化”過程中,離職人員達到1000人以上,包括聯合創始人於剛和劉峻嶺。
最終,沃爾瑪與1號店野心勃勃的合作,以本土化失敗收場。陳耀昌以“失敗的中國化”之名下臺,多名中國高管離職。
1號店遇挫後,沃爾瑪以5%股權置換方式,傍上瞭京東。沃爾瑪幾乎把京東當成瞭救命稻草,而京東看中沃爾瑪的倉儲物流以及其全球供應鏈。
短短數月,山姆會員商店、沃爾瑪悉數入駐京東平臺。2017年,沃爾瑪旗下英國超市品牌ASDA等也全部上線京東。
借由京東之力,2018年6月,沃爾瑪站隊騰訊,接受騰訊對購物體驗、市場營銷、支付、會籍增值等多個領域的深度智慧化改造。
“雙贏框架”之下,沃爾瑪禁用支付寶,引起輿論嘩然。現任中國區CEO陳文淵不得不公開表示,“歡迎使用支付寶”。
不難看出,突圍路上,“忠實”的沃爾瑪已然淪為巨頭角力的工具之一。但其不變的是,堅持對電商的探索與試水。
去年底,沃爾瑪全球CEO董明倫訪華,表示“繼續加大在華投資,尤其是電商業務”。
但於陳文淵和沃爾瑪中國來說,丟不掉的電商是一方面,他們還要扛著跌不起的業績。
押註高端倉儲式山姆會員店,成瞭必要一役。
山姆會員店,23年磨一劍?
首傢山姆會員店,於1983年4月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米德韋斯特城開業。但中國有瞭山姆會員店,是在1996年,開在深圳。
至今,山姆會員全球門店數達599傢。其中,中國門店數為25傢,會員數約220萬。
來源:山姆會員店官微
山姆會員店之於中國商超業的獨特意義是,帶來瞭會員制。與其同年進入的會員制零售商,還有麥德龍、普爾斯馬特。
付費會員制的邏輯是,提供品類多、精選SKU、高商品性價比及“人無我有”的商品,隻有付費會員才能進入購物和享受服務。
商品和服務本身外,會員費為企業帶來瞭可觀利潤。如即將入華的COSTCO,2018財年僅會員費營收就達31.42億美元,高過凈銷售利潤31.34億美元。
但目前來看,在中國集齊這些元素太難。因為會員制的商業土壤要求,居民消費水平足夠高,追求價值消費而非品牌消費,以及有為軟性服務付費的意識。
基於上述原因,麥德龍於2010年取消瞭會員制,個人和企業用戶可直接進入購物;普爾斯馬特因資金鏈問題,於2005年3月徹底關閉中國業務。沃爾瑪在這條賽道上獨孤熬守著,前幾年拓店幾乎停滯。
耐住“寂寞”,山姆大叔不斷調整中國式付費會員機制,如推出分級會員制提高會員粘性、用前置倉提高服務半徑和城市拓展節奏、緊湊型門店降低拓展難度等。
2016年,山姆會員店終於熬到瞭雲開霧散。會員年費從150元漲到260元年,後又增設瞭680元的“卓越會籍”。
同時,以年均4傢的速度拓展。近三年開出的13傢店,重點分佈在華東和華南地區的二三線城市。
多年苦練內功之後,山姆在中國會員制零售賽道上,資歷最老。如今可就在山姆底氣十足提速時,會員制賽道開始大堵車。
搶食會員制的零售企業,主要分為三類:
老牌外資會員制零售商COSTCO,擁有成熟會員制體系、海量自有商品和絕對低價服務,無條件任性退換貨。
新興超市賣場,各有供應鏈優勢,如銀泰的全渠道數字化、永輝的超強生鮮供應鏈。
主流電商平臺,有各自的流量渠道、特定消費群、配送能力。
在這個賽道,山姆們比拼的是比大賣場更強悍的供應鏈能力、自有品牌開發能力,以及絕對差異化的體驗和服務。
毫無疑問,會員制的“春天”,腳步漸近。相比剛起步的社區惠選店、試探中幾乎停滯的樂世界購物中心項目,沃爾瑪中國當務之急是,抵擋住這一波會員制的瘋狂比拼。
畢竟,它熬瞭23年,而這個窗口期也不會很長。
请先
!